貴州辣文化丨你不知道的N種辣椒吃法
貴州人無酸不歡的飲食習慣,其實除了酸,辣也是貴州人餐餐必備的飲食需求。俗話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而2020年貴州辣椒產量加銷量的規模更是雙雙位列全國第一。由此可見貴州人對辣椒的依賴性之高,需求之大。
看到這里你可能忍不住要問了,貴州人是生來就這么愛吃辣的么?顯然不是。
貴州人開始吃辣椒并逐漸養成吃辣的習慣原因有二,一是歷史原因,二是自然環境導致。
歷 史 原 因
辣椒本來生長在美洲,在15世紀末,辣椒才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到內地。辣椒最初是以觀賞植物的身份進入中國的,后來才慢慢變成了食材,而記載中最早食用辣椒的地方就在貴州。
吃辣的原因和吃酸的原因一樣:由于貴州苗族人民嚴重缺鹽,曾長期用草木灰、酸、硝等代鹽,辣椒傳入后,逐漸成為其主要替代品。
這一說法有據可查。在1721年(康熙六十年),《思州府志》中就記載了苗族人民食用辣椒的原因:“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貴州人至今還有稱辣椒為海椒的習慣。
環 境 因 素
俗話說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貴州多雨水,空氣濕度大。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使人血液加速,毛孔張開,排出體內濕寒之氣。且貴州獨特的山地環境,非常適合辣椒的種植,大量的種植也使吃辣逐漸融入到貴州人的日常飲食習慣里。
如今,雖然油鹽不缺,但是吃辣椒已經成為貴州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許多地方都有吃辣的習慣,能吃辣的人也很多??墒窍褓F州人民這樣每天必吃辣,并且把辣椒變著花樣吃的就很少了。
在貴州,辣椒的品類非常豐富,吃法更是新鮮有趣。
柴火辣椒面
曬干之后的紅辣椒放在柴火爐子上烘烤,烤到辣椒周身微微發黑帶點糊味即可,將冷卻之后的辣椒放入舂辣椒的容器里搗碎,或用結實的塑料袋裝起來用手揉碎,一份地道的柴火糊辣椒就做好了。吃的時候搭配陳醋、食鹽、醬油、蔥蒜等做成蘸碟或拌涼菜,瞬間讓人食欲大漲。
五香辣椒面
五香辣椒面通常會在吃燒烤和烙鍋的時候用到。把炒好的干紅辣椒、八角、小茴香等一起磨成粉狀,再加入花生碎、熟芝麻、鹽等調味即可。吃燒烤的時候蘸上一點,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油辣椒
油辣椒是貴州米粉和面條的重要調味料,可以說是家家必備。干辣椒先用水泡過之后打碎,配上大蒜、花椒等,冷油下鍋(一定要選用菜籽油),慢慢熬制。等菜籽油變熟、辣椒顏色變成深紅色時關火。制作好的油辣椒色澤紅亮、香辣酥脆。
貴州的油辣椒種類也很豐富,有純辣椒的、雞丁辣椒的、豆豉辣椒的、三脆辣椒的等等,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風味,無論是拌粉拌面,還是就著米飯饅頭吃,都是一絕。
香辣脆
如果說之前介紹的幾種辣椒制品都是用來調味的,那香辣脆則跳出了人們賦予它的傳統定義,以小食的全新身份出現在大眾眼前。
把辣椒曬干后剪成小段,去掉辣椒籽,浸泡后瀝干水分,放入鍋里開小火慢炸,直到辣椒變酥,撈出后倒掉油,再將由雞蛋液、鹽、糯米粉、白芝麻混制而成的調料和 炸好的辣椒一起煸炒,炒到辣椒不軟即可。
放涼后的香辣脆微辣不燥、酥脆、椒香味十足,無論是就著米粉吃,還是佐酒,亦或者追劇當零食吃,都毫無違和感。
糟辣椒
貴州的糟辣椒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剁椒,它比剁椒多了發酵的過程,所以除了鮮辣的風味,它還多了具有貴州特色的酸。
首先將新鮮的紅辣椒洗凈后瀝干水分,放入大蒜和姜一起剁碎,然后加入適量鹽和少許高度白酒拌勻,最后將成品放進陶制的壇子里,把壇口密封10多天之后即可食用。糟辣椒色澤鮮紅,酸辣、香脆、咸鮮的獨特風味深受貴州人的喜愛。
除了上面介紹的5種辣椒制品,貴州人吃燙飯的時要配陰辣椒,一種曬干后再油炸的青椒;吃炒飯要搭配泡菜泡椒;吃卷餅要搭配蒜蓉辣椒醬;炒辣子雞要用糍粑辣椒~
總之在貴州,辣椒的吃法多到讓你眼花繚亂,不少吃法甚至能讓你耳目一新??吹竭@里你是否也對貴州的辣椒制品垂涎欲滴欲欲躍試了呢?歡迎你來挑戰“貴州辣”!
上一頁:
下一頁:
相關新聞
2022-11-18
連日來,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貴州單元,一幅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復興鎮七星社區村民晾曬紅辣椒的圖片,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2022-10-29
天氣漸冷,貴州省黔東南州施秉縣楊柳塘鎮上敖村的珠子椒種植基地里卻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一株株翠綠的辣椒樹在微風中搖曳,枝頭綴滿一顆顆紅彤彤的辣椒,掩映在綠葉間,猶如一顆顆紅寶石。穿梭在田埂間的村民們正忙著將辣椒摘入背簍,裝袋、打包、搬運,現場一片農忙景象。
2022-10-28
中新網貴陽8月23日電 (記者 張偉)記者23日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貴州全省辣椒種植面積543萬畝,是中國唯一超過500萬畝的省份,預計產量770萬噸、產值26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上,產銷規模繼續位列中國全國首位。
2022-10-18
人民網貴陽8月23日電(李麗萍)8月23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貴州省辣椒種植面積543萬畝,成為全國唯一超過500萬畝的省份,預計產量770萬噸、產值260億元以上,產銷規模繼續位列全國首位。